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

product marketing

近代企業分工很細,讓很多人工作起來見樹不見林,只專注在手邊的那些事。分工形成的比較利益很重要,但自己那份工到底在大機器扮演什麼小齒輪,是個宗旨層級的命題,不可不察。
  • 公司法開篇告訴大家,公司以營利為目的。也就是說,除非你是非盈利組織,不然公司這種法人的存在意義就是營利。
  • 接下來要探討如何獲利,即方法。若將經商簡化為買賣,就是「賣」「東西」吧,那東西稱之為「產品」,可以是實體物質,虛擬商品或精神價值。
  • 「產品」要製造,所以需要雇用工人與準備資本財。簡化為人力與金錢投入吧。
  • 「賣」「東西」的另一要素就是「賣」,稱之為「銷售」。所以需要業務人員。
  • 「賣東西」的基本架構成了。而公司是法人不是自然人,所以要再講究一個規模的問題。若需要擴大賣東西的規模,就要宣傳。所以需要行銷人員。
  • 宣傳好,賣的多,「東西」就要流水線化的大量生產。所以資源的投入變成「工廠」。工廠就要再細分工頭,後勤單位,等等等等。
  • 「東西」造多了,宣傳與販賣的活兒也增加,所以業務單位與行銷單位也開始大量分工,也有了自己的後勤,或是併用工廠的後勤。
  • 這些邏輯因果通了之後,再看看你在哪裡。你的上下游缺了,得先補他。只專注在手邊那些事,法人營利不了,你的事終究會做不了。除非你其實不太在意自己做啥,打零工就OK了。

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

man month

軟體開發必須考慮後續維運。若打算使用超過一季,除MIS的長期支援之外,持續開發與更新也是必要考慮的成本。若開發團隊不足,後續MIS的維護問題容易逐年擴大,所以還是考慮具有持續開發力的 1) 商業公司 2) 開源專案,比較理想。又以後者在風雨飄搖的時局,更能持久。

business analytics

商業分析應屬資料分析在技術上比較初階,但詮釋上很有趣的一環,因為商業模式的變化沒有界線,可以對市場做出很多實驗與結果來。分析基礎不跳脫ETL。

  • Extract. 提取。從紛擾的訊號中過濾有意義的資訊。
  • Transform. 轉換。數值上做出矩陣轉換,最簡單的就是試算表的XY二維。
  • Load. 載入。獲得結構化的矩陣後,載入他們就可以開始分析啦。


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

climate change

說現在的梅雨因為氣候變遷,而有所變化。之前沒有特別留意這個現象,昨天無意看到氣象局發布「午後對流」,才注意到四月期間竟有強對流發生,而非夏季! 深夜更又發生了強降水。

  • 地面圖只顯示滯留鋒面,而且台灣上空鋒面還不明顯。是可以說有大環境的影響,但鋒面的機械與動力舉昇產生的對流,不應如此強吧。
  • 「由文化部補助的紀錄片《黃梅行雨》,以記錄梅雨氣候及梅雨文化為主要內容,揭露了國內目前氣象研究的許多重點。歷經數年的採訪,發現一向在國人心目中象徵溫柔、婉約的梅雨季,已經風景不再,代之而來是疾風暴雨,以及晴即旱、雨即澇的極端現象。」或許這部片有闡述比較長期的觀測結果。
  • 「中央研究院氣候變遷中心主任王寶貫,長期從事氣候周期性變化的研究,數十年的論證、比對,他也認為,由於全球增溫的現象,確實讓梅雨的絕對雨量有越來越大的可能。」現在的氣象資料也就是幾十年,要談氣候變遷,也只有幾個週期的觀測,勉強只能推測可能性吧。
REF: 氣候變遷 讓氣象人站到人類命運的前線

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

The Art of War

有句話說「半部論語治天下」,但孫子只看半部(虛實之前),似乎侷限在戰略層面的思考。戰術執行應用面,更需要花時間讀下半部吧。
  • 軍爭。以迂為直,以患為利。
  • 九變。有所不為。
  • 行軍。曹公曰:取其便利。
  • 地形。地勢與兵勢。
  • 九地。九天之上,九地之下。
  • 火攻。有五,不可怒而興師。
  • 用間。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。

NVIDIA 2016 GCT

NVIDIA果不其然,要推VR與learning. Here are some highlights of 2016 GCT.

  • a lot of VR talks.
  • Announcement of 1st machine dedicated for deep learning: DGX1. 250 server power in one box, decrease learning time from 2 weeks to 2 hours. 
  • Robo Race, similar to F1 race, are self driving cars running different AI nets with super high speed! Dave Net is one of them.

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

world mapping

把媒體產業標注於世界地圖上很酷。算是一種胸懷天下吧。
  • 亞太區
  1. 電視通路,如衛星,OTT等。(地理分佈)
  2. 行動通路,如社交平台,App,  網站等。(平台分佈)
  • 全球
  1. Global Digital Network,媒體集團有的大平台一起賣。
  2. 電視通路,整合所有local cable network,很可觀喔。

artificial intelligence

電腦剛開始發展的時候,人就想做人工智慧(AI, artificial intelligence)了,所以美國很早就設立了一堆AI Lab,LISP這個古典的AI語言也面世。只不過,搞了幾十年到今天,從IBM深藍到Google AlphaGo,好像發展仍頗為受限。

  • 從LISP角度看,就是將方程式化為矩陣有效的運算,而方程組的好壞就是關鍵了。
  • 七零到九零年代的遊戲AI就很能提供樂子,是沒有人腦聰明,但簡單的規則運算不錯。能上市販售,表示「擬真度」受市場接受,然而程式本身就幾百KB而已。
  • 二十一世紀後,電腦更快了,乾脆用pattern matching做大量相關運算,但也跑不出基本統計法則。假如很幸運要模擬的對象分佈接近常態,那麼到八成以至九成以上的擬真,運算乘本會阧增。是比過去的AI好,但值那個錢嗎?
  • 搞不好從大數據到機器學習(machine learning),都是賣CPU跟GPU的產業自己推動了,不然人類實在不需要那麼快的運算啊。

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

vendor locking

昨天聽了NetApp的產品介紹,很酷。但跟EMC一樣啦,很貴,而且vendor locking。代理商回答的妙:你可以不被A代理綁,轉跟B代理買啊。我不是問這個啦,而是NetApp撐不住怎麼辦?EMC都賣給Dell了,老大哥storage營收逐年下滑,這才是憂心的。列舉不錯的特性如下。
  • Auto support。偵測到硬碟(或其他模組?)問題,代理商於四小時內寄備品過來。
  • force shutdown. 該換的硬碟沒換,短時間內強制關掉storage等候救援。
  • redundant. 重要的元件如controller,至少雙備援。
  • 4U chassis 可以塞 48個3.5"硬碟。 

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

value of quantity

流量價值作細起來,其實也會進入某種分眾概念,只是他是先聚眾再分眾。因為流量廣告效益要好,其實版位大小型態,都會分很細,Google DFP的複雜度不亞於Analytics,才會達到廣告效益極大。所以又可區分為:

  • 先分眾再大眾。Analytics入手,抓一批分眾再抓另一批,資源投入比較按部就班,但規模成長限制大。這通常是內容主導產業。理想的王道。
  • 先大眾再分眾。DFP入手,抓一大堆再來分批,資源投入大且猛,爆量快,但後續回收期要承擔爆量後的缺口。DFP專家也需要早期投入,否則垮的也快。通常是通路主導產業。一統的霸道。

quality vs quantity

質量兼備,這是做內容產業難顧的兩難。如何取得微妙平衡,是賺賠的關鍵。

  • Content is King. 這多是從品質角度出發,鎖的是分眾。需確認分眾族群是否大到足以支持公司經營。
  • 流量價值。抓的是大眾,包含多種分眾,TA分散。做的是影響力,從邏輯階層似乎事先發傳單(大眾)再到精緻化(分眾),但產品力量分散快,目標游移。

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

Go language

最近接觸到Go這個語言,才知道Google竟在語言超多的現在,又推了一個東西出來。作為MIS,看了他的Tutorials並實作後:
  • 不適合scripting。對懶人而言,剪貼perl, python, shell scripts 快多了。應該是對開發者比較有用。
  • 跨平台超好用。在Linux與BSD上面,語言有套件可裝,也可以幾乎無腦編譯。之後整合抓git編譯想用的軟體也超級方便,編好後就是standalone binary,佈署超有利。 

GCP NEXT 2016

有空的話,GCP NEXT 2016的keynotes值得一看。老虛擬人Diane Greene講述了她從VMware到Google Cloud Platform的這段歷程,也提出了GCP的自我定位與願景。

  • Security. Because sharing does matter in recent years.
  • Machine Learning. Because Crowd Sourcing requires more efficient AI to simplify the flow, with those trained data. Just like AlphaGo.
  • Cloud Transition. Helping enterprise to migration their traditional infra to cloud. 

The Innovator's Dilemma

最近讀到的文章引用了著名的The Innovator's Dilemma,這位商學院老師的研究很有趣,發現近世的科技帝國會重複以下循環,以蘋果為例,不到二十年就會面臨大危機。簡言之,可歸咎於1)創始人特性(特權),與2)科技演變的短週期。
  • 創始人有好的發想而創業,通常破壞性創造(顛覆過往的game changer)才會大成功。沒有歷史資料或數據可依循,靠的是天才創意。如發跡於1976的Apple。
  • 經過幾年的生產,產品從粗略的構想日漸成熟,如Apple I, II, 直到1984的麥金塔。事業到達巔峰。
  • 創新停滯,低價模仿貓紛紛跑出來。除了「啟發於」(2012年三星反駁蘋果抄襲控訴的經典詞彙,啟發,不是抄襲喔) 創始人的創意之外,也同樣走上「粗略」走向「成熟」的生產模式,幾年後產業大為蓬勃。
  • 幾年後到了Windows 95,也有不錯的UI,軟體也夠多。無法繼續創新的Apple面臨危機。後繼的CEO們紛紛詢問市場的意見,倚賴大量MBA的操作。日漸沉重的營收壓力逼的他們只能盯好數據看,因為大家懷疑他們的「創意直覺」是否能超越創始人。悲哀的二代包袱。
  • 賈伯斯於1997年回歸。整頓既有生產線,並於2001年推出顛覆唱片業的iPod生態圈。老牌的Sony完全錯失這個良機。Apple變成一家賣音樂賺大錢的公司,超快速的IT轉型。
  • Apple繼續推出顛覆性產品,甚至顛覆到自己的生產線,以保持大幅領先的優勢,並由此繼續壟斷封閉生態圈賺大錢。iPhone衝擊了iPod,iPad衝擊了Mac。
  • 庫克於2011年接手帝國。面對日漸失去的創意領先優勢,專業經理人於2012年開啟對三星的專利大戰,並由iPhone 5c一路降價到SE,6變大到6 Plus,「傾聽著市場需求」,對抗著群雄並起的模仿貓們。庫克講出了「..創意需要團隊合作...」的名言,並在2012年iOS map失敗之際,「請走了」不合群的iOS leader Scott Forstall。據說這老兄跟賈伯斯一樣的牛脾氣。Apple似乎走上了97年以前的循環,那榮景只有不到20年的週期啊。
  • 二代領袖問市場看數據是情有可原。但如福特汽車的老大曾說:「我要問顧客想要什麼的話,他們要更快的馬」。

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

steady states

方程組投入初始與邊界條件後,若不收斂就會爆掉。除了方程組天生的本質外,適切的條件限制也可能保障其系統穩定。社會上的例子為:

  • <<銀河英雄傳說>>這部考古翻新的架空作品,給出的條件是「帝國」:「同盟」:「費沙」= 48 : 40 : 12。這應該有些考究可經驗證的。
  • 三國的孫吳與蜀漢只佔東漢十三州的長江以南三州+化外之地。但中原長經戰亂,北邊州郡不若荊襄與天府之國富庶,可能加減一下可以用上述條件解釋之。
  • 桌面市占率 Windows : Unix-like = 90 : (9 : 1)。九成的勢利也是各家品牌割據,另10%的小勢力也形成均衡。
  • 智慧市場 Android : iOS = 80 : 20 (各地區很不同,約略吧),看小勢力遠超過10%,市場也形成均衡。 

direct and oblique

兵法云:「奇正相生」,與「戰勢不過奇正,奇正之變,不可勝窮也」<<勢篇>>。很有趣,因為考慮建模的時候,變數即維度的數量,會影響結果好壞與運作複雜度。聖賢流傳的智慧很有意義啊,孫武一輩子只打過一次滅楚戰爭,其十三篇卻影響後世甚遠,不很類似古哲先知啟悟世人的角色嗎?

孫子流傳千年的巨著,將戰爭勝負這種人類大事,化簡為奇正兩種狀態,可能源於道家太極衍生到八卦,走類似以二為基底羃次運算的機制。若運用在商戰,產品競爭的模型上,是否二維的羃次方程組就可以進行相當的推估呢?這樣可大幅減少不必要的數據運算與推估的資源投入啦。當然可能還是太簡化了,因為「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」,可比日月與四時,循環往復源源不絕啊。

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

OS Convergense

OS Convergense 是從Ubuntu在發展phone, tablet solutions的行銷口號聽來的。之前未曾聽過別家有這種概念或做法,最接近的應該是微軟家的Windows 10的desktop與tablet mode 整合在一個device上,但真要很漂亮的單介面多用途真的很難。

  • Unity一開始的Dock左欄與選單上欄的設計,就可因應各種尺寸大小。從2010年的netbook到現在的phone, tablet都合適。左欄Dock真可算是Ubuntu介面的獨特風格。但至於這個風格的市場接受度與效益,還沒看到正式的評估。
  • X到Mir的Window system轉換。目前多數軟體都在X上,要比拼現在App與Play Store一大堆app,就得把上個世紀七零年代到現在的好貨全挖出來,數量上勉強一較高下吧,雖然多數都是Desktop的設計。但從iPad Pro轉攻桌面市場來看,反而在目前純粹phone, tablet市場飽和的現況,Desktop app的老市場搞不好變成一條新路。
  • Desktop vs. Mobile mode. 這個轉換與定位很重要。Windows 10有tablet mode,而Ubuntu touch 近期推出multi windowed  preview. 雙模式的轉換流暢度因應不同的消費者行為,目前都只能鎖住各自的小眾市場吧。Windows與Ubuntu還是以桌面市場為大宗。
  • iOS與Android就不用談了,他們所有的概念都是mobile優化,做的非常好了。但也正因為單方面優化,不可能再優化另一面,那就四不像了。當然這就質疑到一個根本問題:OS Convergence有必要嗎?面面俱到的effort不少,能抓到多大的市場?只能說,大家還在try,至少手機跟平板的市場是飽和了,不try也賣不出更多。

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

hybrid backup

有效的資料備份之前,要落實資料分級。這樣,才能回答多重要的資料,備份頻率要多高,要用多少成本的方法備份。備份頻率與數量定下後,由各單位組長督導備份作業的落實。資料備份是有效對抗檔案綁架或損毀的方法。
  • SAN, SDS array, Object Storage (Online):相對昂貴,集中且架構強健的方案。
  • RAID array (Nearline):balanced, affordable. NAS型態的備份,承載適中,擴充適中。
  • Single HDD:大家都會的單碟備份,技術與設備成本最低,但人力與行政成本最高。
混合式備份,可讓TCO降到最低,CP最佳化。

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

weather forecast

洪老師這篇概論可以看看。不過他著眼短期預測,所以初始條件的誤差對差分方程,具有決定性影響而造成一週以上天氣不可預報,也造成颱風這種幾日週期的預報很難做好。更長週期如季預報就是另一個尺度的故事且更慘,近期跟防災單位的學長聊,預測率還是只有四成左右,比躑銅板還差!!真是...雖然這讓研究單位有寫不完的論文可以發表,但也彰顯科學方法真是很無力。 http://mail.dali.tc.edu.tw/~earth/dali-earth/chapter/ch8/forecast1.htm http://mail.dali.tc.edu.tw/~earth/dali-earth/chapter/ch8/forecast2.htm

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

Device Repair

身處IT代工王國,就是只要可以拆解,品牌設備的零件基本都可以更換。畢竟很多品牌的零件就是這裡出來的嘛。這樣,進行公司的營運持續計畫(BCP)時,就可以考慮這個有利條件。

  • 古老時代的compatible HDD model。
  • 內建電池 /充電板。
  • 面板,按鈕。林林總總。
  • 而且,能進行維修服務的廠商可真多。Time Span可以拉長到十年吧。呵呵。

Nearline Backup

可以給用戶一對一的硬碟,定期做sync來進行Offline Backup。若是小型協作環境,需要Nearline近線存取,那這種一對一的架構就得建在伺服器端了。雖然架構不是很酷,但長遠看非常實用,因為很酷的管理架構的controllers, management這些元件,時間跑長了也得輪換,就多出額外的成本啦啦啦。

  • 開NAS做share folders。
  • 使用單碟進行對應。
  • 仿照Offline進行backup。

Instant Articles

Facebook推出了Instant Articles。乍看之下很酷,用戶可以用超快的效率在臉書上獲得內容,出版商也能從文章廣告獲利。但其實在原理上,跟把影片上傳YouTube有同樣考量,就是把內容送給社交平台,然後雙方拆潤。那麼,來源內容的網站流量必然降低,這要如何平衡呢? 測試是沒有問題的,如果變成趨勢那也得順潮流因應。

Instant Articles不會將內容重導至來源內容網站內。流量就是留在FB中,廣告我們能分到錢,GA可以嵌入,這沒得說的。但是,用戶就是留在FB看的很高興,不需要進入內容來源平台了。長遠看,需要考慮這個問題,就需要把FB視為內容平台的一部份來經營,而不只是行銷的平台。 然而,經營多平台最需要考慮的重點之一,就是這些平台互相可能爭搶用戶,所以平衡計算平台間露出的消長,讓總利益達到最大,就是之後會要面對的課題了。

prediction modeling

最近繼續在思考預測模型的根本,想到上學時期的理論,其實就是受到以下幾個條件影響。

  • 方程組。就是控制預測的機制,複雜一點非線性就不好求得解析解,得靠數值方法來積分了。
  • 初始條件。沒有解析解而要讓方程組動起來,就得代入第一套變數值才能開始動吧。但初始條件有偏差的話,預測結果就歪掉了,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愈偏囉。
  • 邊界條件。這通常也要給,例如在空間上有截斷的時候 (我喜歡週期函數就是不斷循環啊超棒)。而且長期穩定的系統,初始條件的影響就不重要了,時間跑長了就穩定了。
所以喔,以前就容易聽到,決定性因素就是邊界條件。但這是立基於法則也就是方程組不變的假設喔。如果造物主有意改變法則,像是大洪水或是「明天過後」天降大龍卷那種極大天災,就變成法則本身決定了最終結果。相位改變了,就像水有三相變化,每一相的法則不同,你就得跳躍到另一個phase才能繼續描述物體隨時空而變的狀態。
物理定律在空間上,如宏觀與微觀空間就有差異了,如測不準原理闡述一物多處的存在狀態,若我們把空間軸改拉向時間軸,那麼長時間的差異不也會造成如上差異?只是物質會隨時間風化,很多東西等不到那個差異發生(長週期)就已經結束了自身循環(短週期)。所以只能從文獻或考古得到一點點文明歷史的資料,也就很難建模。那沒有模型怎辦呢?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,法則是先天存在的,聖賢們傳達的規範或預言,「順天應人」似乎就是最佳解。古往今來,人要找尋的天命應該就是如此吧。

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

content data grouping

最近分析發現,愈有特色的內容,對應的分眾可能愈區隔。這樣,要吸引到不同群體,就更要下功夫在茫茫網海中找到他們。網路無所不在,數據到處都有,仍須我們發揮CSI的精神,更精準辨識出觀眾輪廓,才能找到對應的商業效益。

  • LINE,在發送群體與內容要篩要驗證。
  • Facebook,粉絲團勤開,內容區隔,廣告宣傳區隔。

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

Object Storage

最近發現Object Storage很有趣也方便,主要他不依賴於Compute node (aka. EC2 in AWS)而獨立存在,單獨用起來有他的方便性。

  • 不像File Storage可以直接掛載,搭配Compute就比較不方便了。不過他的目標就是object I/O嘛,掛載來用就不對了。performance也會不好。
  • 可以考慮跟File Storage搭配作為Near-line backup,或是Simple Web Service。因為是物件型態的,每個物件給出單獨網址挺方便。靜態網站很好用。
  • 過去沒有IaaS的時候,大概就是用FTP/HTTP混搭的檔案管理方式,用戶會需要簡單HTTP協定下載。後來Dropbox, Google Drive這些服務都強化了這種檔案傳輸與管理的概念。

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

Check_MK RAW edition, part 6.

Check_MK前陣子釋出1.2.4p16的更新,包括Multisite跟agent的部份。雖然只是patch release (p16),但agent部分的path更動與auto inventory又增加囉。這麼勤快的更新,值得密切注意新增功能,以及大量部署的時機。

  • Multisite部分,由於已經有打包好的rpm/deb,理應照package upgrade流程就可完成更新。
  • agent部分,手動更新挺費事,好在像EPEL這些repo也會更新check-mk-agent。所以,agent若能統一也用repo管起來,大量部署比較理想。

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

Patching from source, part 2

要自己編譯的東西,真要看時機看場合。還是總體C.I.A(保密,完整,可用)來評斷吧。

  • 組織的大量部署,用大廠支援的打包驗證機制,至少兼顧I(較不易竄改)與A(部署快速)。
  • 若部署的是自家的產品,I.A.就比較累了,需要常駐的機制或團隊維護,而C(不委外)是比較高些。但若I.A.顧不上,還是用大廠的現成包裹吧。
  • 如果是大廠不支援,也不是自家獨門絕技,卻還要自己編的東西,那就不一定適合大量部署了,因為同時滿足上述兩者的缺點,I.A顧不上的情況,就只能小範圍使用。

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

kernel debugging

risk management做細了,發生頻率低的事件也會需要查,才能保證SLA達到99.9999999....%之類的。現在的OS kernel是都很穩定了,但偶爾在些機器上會發生。以前都就當作偶發硬體問題重開機了,或是記憶體之類的錯誤。但細緻些,kernel debugging最好做做...這樣的話,更動少,團隊強,穩定度高的kernel應該做起來比較happy一些。

  • OS跑在實體硬體上,是可能為硬體問題。或是驅動不夠好造成。
  • OS跑在VM上,這之前看OS hackers在抱怨,虛擬層也可能有不相容問題,而OS都是根據實體硬體來寫的。誰知道你虛擬技術「虛擬」的硬體,反應是否跟實體確實相同呢?這樣我其實不是debug我的OS,而是debug你的ESX或是KVM了。不過好在這些full virtualization的技術算是很成熟了,舊版OS真還有問題,升到新版OS與hypervisor應該就OK了。

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

Patching from source

資安三大法則C.I.A (Confidentiality保密性,Integrity完整性,Availability可用性)的兼顧,往往是互相衝突的。就拿OS或軟體patching來說吧,大量部署保障了可用性,但patching就得用package打包才來得及,而這些binaries是否會在過程中受到污染?進而影響了C與I?
另一個極端是保障C與I,乾脆每個patch都從源碼開始檢視,再加密簽署,自己編譯才部署。哇,效率大為降低,A就保障不了了。
所以看來,資安管理還是首要得做的,從風險評估來看,不同的系統得用不同的C.I.A來對待吧。

Cloud cost

其實雲服務不便宜。除了在自己機房或辦公室裝機器的帳面cost最低之外 (TCO不一定低),還可以考慮租外面IDC放自己的機器,也會比租雲便宜一些。
而且資安的東西,資料完整性的保障,基本還是得自己做。雲服務只能說是提供很強悍的Infra,但你資源租不夠,DDoS還是擋不住,備份沒做好還是會lost資料。因此根本上的管理還是得做好,資料分好級,愈重要的資產用愈貴的投資才合算。

user local backup

Windows用戶的資料,若MIS少而用戶多,資料結構又不夠規範的話,從風險管理的角度,就直接讓他們進行local data backup吧。

  • 一個硬碟備份一個硬碟。如同RAID-1的保護等級。
  • 找個桌面sync軟體,讓用戶來做這件事。
  • 定義備份週期,規定多久做一次。
  • 利用用戶電腦閒置期間,例如休假日來跑。這樣能保障週期性備份,也不耽誤用戶工作時間。

risk periodicity

在學校時做分析時,就常用週期性函數來進行matching。世間萬物也確實是周而復始,或許週期性是現代科學最容易進行預測的手段吧,所以應用上就形成這樣的傳統,或許也是歸納演繹方法的衍生吧。當然,對於大型變動如天災的預測就很差,畢竟頻率低,樣本又少吧。

  • 三角函數的Sine, Cosine這種協和函數很易懂。正弦餘弦又正交,但不容易只用前幾個項就很好matching到我們的pattern。解釋變異度可能不高吧,除非現象本身類似normal distribution之類的漂亮分布。
  • 經驗正交函數EOF,用最小平方法找出一組組正交向量。理論上是找前幾項matching的好選擇。一個變數不夠,用兩個變數來SVD或多變數EOF之類的。
不過除非是複雜的自然界現象,社會或人事物之間的互動,用簡單的週期函數好像就能適配很好了。因為人際互動通常會遵循倫理或規範,物質的風化也通常遵循物理定序。

Cloud Storage

能夠協作的雲端儲存是專案團隊的最愛。這幾天比較了幾家的產品:

  • Dropbox. for Business的權限管理功能夠完整的,又能跟個人帳號分開同步,只是有點貴,每個授權要US$15. 每個給1TB。你愛怎樣交錯組隊分享甚至遠端刪除都可以。
  • Google App. 給30GB,要1TB月付十塊,比Dropbox支出彈性。同步功能不知道如何就是了,權限管理倒也夠強。
  • AWS。用S3自架Owncloud之類的,價格會跟Google App差不多唷,只是S3 instance上限256TB,客製的彈性很大。